林毅正要派兵攻取海城,突然接到捷報,令崇禎皇上頭疼了十幾年坐擁天府之國的大西皇帝張獻忠落網(wǎng)了。目前張獻忠和李定國父子已被解往京師。
林毅一聽高興的一拍桌子,妥了,西南的邊患基本上解除了,赫赫有名的張獻忠就這樣玩完了。高桂英和公子李巖果然是名不虛傳,不負所望,堪當大任,干的太漂亮了!
如果這次收拾不了這個張獻忠和李定國,自己就得親征。這倒是小事,這邊大清的戰(zhàn)事還沒有結(jié)束,這樣難免會使自己分心,弄不好了就會顧此失彼,這下好了,不必擔心這個大西王張獻忠在背后搗亂了。
這時手下的眾將也都知道了,紛紛來向林毅賀喜。
特別是小穎和哲哲,對林毅這種遙控指揮就滅了張獻忠,佩服的五體投地,兩雙粉嫩的小手伸著,不知道怎么恭維好了,所有學(xué)過的漢語辭操,名人警句,搜索枯腸,簡直是奉若神明。
加上宋獻策,郝?lián)u旗,賀人龍等等等文武眾將的刻意逢迎,林毅也有點然飄飄飄飄然了,一時間自己真的仿佛是成了當世諸葛,再世的子牙。覺得就是張良在世,周亞夫用兵也不過如此。
但是林毅只高興了一半兒,突然想起一件事來。張獻忠和李定國雖然被擒,但是大西集團并不完全在他們兩個手里,別人不說就這個孫可望就不是個省油的燈。
這個歷史上張獻忠的大兒子,在張獻忠死后,他跟李定國分道揚鑣,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。李定國堅持抗清,在民族大義面前,他委曲求全不惜與大明朝和李自成的殘余合作,堅持抗清長達十幾年之久。
而孫可望截然相反,他投降了大清,成了一名和可恥的大漢奸!
對于這一段歷史在穿越之前,林毅通過史書和影視小說是有所了解的。
因此想到這里林毅覺得,俘獲了張獻忠和李定國,大西集團還沒有算完,只有收拾了這個孫可望,這場戰(zhàn)爭才算徹底告一段落,至于其他人即便是不順從,也都是螳臂擋車。
因此林毅立即找來宋獻策商議對策。
宋獻策通過李自成等人的道聽途說,然后又戰(zhàn)卜了一卦,覺得林毅的擔憂完全不是杞人憂天。
張獻忠和李定國出事之后,整個大西國必然落到此人之手。孫可望其人勇猛無敵,但是狡詐善變。張獻忠和李定國這次變故之后,在大西集團中變數(shù)最多的就是此人,其他人均可誘降。
然而整個大西集團中能對付孫可望的只有一個人,那就是李定國。因此林毅思前想后,定下了一個以毒攻毒之計。
此計一出,宋獻策,小穎和哲哲等人都有些不解了:此計萬一不成,豈不是放虎歸山?
林毅呵呵一笑,力排眾議,這一下眾人不敢再堅持了。
他修書一封,然后用上印鑒,用火錫封好,命專人騎快馬,500里加急送到高桂英和公子李巖的手中。
“什么?無條件放了李定國?”高桂英和公子李巖接到了這封信一看,也是滿臉的不可思議,要知道當初活擒李定國也是費了好大的神思,冒了很大的風險,并非是輕而易舉。也是因為李定國在大西集團中的地位非同一般。
高桂英和公子李巖反復(fù)看了這封信,又再三盤問了送信的將官,確認這封信是出自林毅之手之后,又進行了反復(fù)商議,他們也不得不遵旨照辦了。
李定國和張獻忠的囚車在由均州通往大明京師的途中,這一天到了河南的虎牢關(guān),就是當年三英戰(zhàn)呂布的地方。
李過和李來亨父子命人將李定國從囚車上解了下來,帶到他們的營帳之中,李定國認為他們先要殺自己,跟他的父皇在囚車之中進行了簡單告別,見到了李過和李來亨立而不跪,他早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,要為他的父皇張獻忠、為大西國盡忠報效。
李國和李來亨問李定國是否愿意投降,李定國把胸脯一挺,臉一揚,慷慨陳詞,誓死不降,并且大罵李過父子。
李過咬牙切齒道:“算你小子走運,若非我們監(jiān)國大人有旨,無條件將你釋放,今天本將軍非把你大卸8塊不可,從現(xiàn)在開始你自由了,走吧。”
李過說完,命令李來亨把綁繩給他解開,把戰(zhàn)馬和大戟,包括他的盔甲都扔給了他。
李定國不敢相信這是真的,因為當年,襄陽之戰(zhàn)林毅把他抓住的時候,用他換了64萬兩白銀,今天怎么無條件釋放了自己?難道姓林的又在耍什么陰謀詭計?
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,在確認李過和李來亨沒有對他下套之后,他拿起自己的刀槍和甲衣,飛身上馬,揚長而去……
李過和李來亨父子奉了林毅之命放了李定國之后,單獨押著張獻忠這一輛囚車,第二天離開了虎牢關(guān),繼續(xù)向大明的京師北京進發(fā)……
張獻忠和李定國突然落到了明軍手里,這對大西國來說無異于禍從天降。
消息傳到大西的京師西京,這個西京跟李自成的大順國的西京不同,那是陜西長安,這是四川的成都。
大西上下舉國震動,皇上和安西王全都落到了明軍之手,對大西國來說無疑發(fā)生了一次大地震。
現(xiàn)在鎮(zhèn)守大西京師的是,張獻忠的干兒子第四艾能奇,也就是大西的定北王。
張獻忠?guī)е詈玫奶t(yī)這次提了1萬京營兵到均州去,為了給李定國治病看當兒子最后一面,把家里的政務(wù)就交給了左右丞相,軍事上就交給了他的是兒子定位北王艾能奇。
現(xiàn)在張獻忠離開京師還沒一個月,竟然傳來這樣的噩耗,左右兩位丞相及文武百官亂作一團,上至丞相,下至黎民百姓,人心惶惶。
艾能奇覺得天都要塌了,仿佛世界末日要來臨了一般。
這些年來,張獻忠就像他的親父皇,李定國就像他的親兄長。
因此他號啕大哭,頓足捶胸。被手下親信兵將勸阻之后,他止住悲聲,立即讓左丞相汪兆麟修了兩封書信,這兩封書信內(nèi)容一樣,派出親信兵將騎快馬,,一封送給在云貴一帶征戰(zhàn)的平東王孫可望,另一封送給正在宜昌一帶作戰(zhàn)的撫南王劉文秀。
家里出了這么大的事,必須得把兩位兄長找回來,主持朝政,并設(shè)法營救父皇和他的兄長安西王李定國。
數(shù)月之前,張獻忠與大清定下盟約之后,為了開拓疆土,4個兒子他派出三個,主要放眼的就是東面和西北邊,這也是為了響應(yīng)大清的號召,與大清朝合作共同對付大明,滅掉大明之后,將來與大清平分天下。
因此把驍勇善戰(zhàn)的兒子李定國派出去了,讓他出川先向北后向東,瞄準了秦晉一帶,讓熟悉水戰(zhàn)的撫南王劉文秀出川和向東,沿長江東下作戰(zhàn),瞄準的是湖廣之地。
但是大西國的西南部地域遼闊,張獻忠也早都瞄準了這一塊寶地,那就是云南和貴州。單獨有一個四川立國太小了,現(xiàn)在大順亡國了,不管于大明對抗還是將來與大清爭天下,缺乏戰(zhàn)略縱深。拿下這兩個地方就可以把它們作為大后方。
而且這一帶大明朝鞭長莫及,正好在大西國的家門口,此時不去等待何時?
因此野心勃勃運籌帷幄的張獻忠,派出了他最得意的大兒子,平東王孫可望,帶領(lǐng)5萬精兵,討伐云貴。
孫可望也真給他的父皇長臉,此人文武全才,智勇雙全,善于統(tǒng)兵作戰(zhàn),跟李定國差不多,屬于將帥之才,張獻忠最器重的干兒子就是他,4個干兒子,他排名老大,打起仗來人稱一堵墻,一對特殊的兵器打遍天下沒有對手。
這次統(tǒng)兵作戰(zhàn)在貴州,沒出一個月便拿下了貴州全省,逢戰(zhàn)必勝,逢攻必克。這一代的舊明軍舊官僚一聽說大西的平東王孫可望來了,不是望風而遁,就是開門納降,因此大西軍所到之處簡直就是所向披靡,銳不可擋。
拿下貴州之后,孫可望揮師西進,就進入了云南作戰(zhàn),但是在云南他遇到了一個勁敵。
那就是云南王沐天波,提到這個云南王勢力非常大,名望也很高,別看他割據(jù)云南,但可謂是根深蒂固,因為他的祖上非常厲害,就是沐英。
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,收這個沐英為干兒子,人稱金錘殿下,賜姓朱,叫朱沐英,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勛之一,功高蓋世。
因此太祖得了天下之后,就封他為云南王,王爵世襲,割據(jù)云南。到了這沐天波這一輩兒,大明朝衰落,但是他們家家資巨富,富可敵國。
而且這個沐天波從小就喜歡武藝,加上他們家也有錢,從小就給他請了很多先生和武教師,教他習(xí)文練武。文字方面他學(xué)的很一般,但是他的武藝很有造詣,馬上步下,長拳短打,弓刀石馬步箭,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。
尤其擅長是使一柄走線銅錘,萬馬軍中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。
大明朝現(xiàn)在崇禎皇上上吊自殺,太子退居二線,林毅成了大明的監(jiān)國,這些朝政大事沐天波也不聞不問。
張獻忠和李自成還有關(guān)外的滿清韃子,他們無論如何折騰,沐天波不管,但是誰要動他的云南,他絕不答應(yīng)。
因此孫可望的大軍挺進云南的時候,沐天波也糾集了幾萬土司軍隊,跟孫可望大戰(zhàn)于曲靖。
雙方互有勝負,正在這個時候,噩耗傳來,孫可望覺得一陣的天旋地轉(zhuǎn),父皇張獻忠和兄弟安西王李定國都出事兒了,這可怎么得了?必須得立即班師還京!
因此孫可望帶著軍隊撤出了云南,抄近路向四川趕來,以500里加急的行軍速度晝夜兼程,馬不停蹄……
這個時候在宜昌作戰(zhàn)的劉文秀也接到了京師的書信。
這位撫南王也不俘所望,帶領(lǐng)了幾萬軍隊出川之后,沿江而下,一路打到了宜昌,沿途的明軍連吃敗仗,不敢與之匹敵。
正在這個時候,劉文秀得到了噩耗,知道朝中發(fā)生了如此重大變故,他立即收縮兵鋒,帶著主力走水路返回京師。
孫可望回到京師之后,立馬以太子的身份主持朝政,其他人也都有了主心骨。
孫可望,劉文秀,艾能奇和兩個丞相開始商議營救張獻忠和李定國的對策。
孫可望怒不可遏,“還商議什么呢?立即傾大西之力,與大明決一死戰(zhàn),為父皇和安西王報仇雪恨!”
但是孫可望的這一策略,撫南王劉文秀和右丞相閆錫命并不贊同,因為大明打出的旗號是順我者昌,逆我者亡,他們這樣與大明朝兵戎相見,表面是終于張獻忠和大西,但是實際上是置張獻忠與李定國生死存亡于不顧,甚至是加速張獻忠和李定國的死亡。
但是孫可望大權(quán)在握權(quán)傾朝野,他做的決定,其他人包括劉文秀和閆錫命在內(nèi)只感內(nèi)心有想法,不敢有異議。
但是孫可望說的挺好,并不著急發(fā)兵,而是與左丞相汪兆麟等人商議去了遷都之事,現(xiàn)在明軍已經(jīng)打進了四川,他覺得西京守不住了,打算把大西都城遷到貴陽。
但是還沒等到遷都的時候,李定國回來了,西京的文武得報之后一愣有驚有喜,但是孫可望滿臉的殺氣,呼的一聲就站起來了。
“李定國必然背叛的大西,投靠了大明,來人將他給我拿下!”
就這樣李定國被捆起來了,他完全沒有料到明軍沒有殺他,而現(xiàn)在自己人卻要把他綁上砍腦袋,他當然不服。
“為什么要殺我?”
孫可望一陣冷笑:“李定國,這還用問嗎?你被大明抓住平安無事回來了,父皇為什么沒回來?肯定是你背叛了大西,投降了大明前來詐城,死有余辜!”
李定國氣得漲紅了臉:“我冤枉!我李定國絕非貪生怕死之輩,也非賣主求榮之徒,怎么會背叛大西?父皇對我恩重如山,怎么會背叛父皇?我可以殺敵立功,證明自己的清白!”
這是劉文秀仗著膽子為李定國求情:“大哥,二哥絕不可能背叛父皇,背叛大西投靠大明的,此事須得慎重,如果錯殺好人,豈不是親痛仇快?”
但是孫可望把臉一繃,一副六親不認的樣子,不但沒有給劉文秀面子,還扔下了一句話,誰在給李定國求情,以李定國的同黨罪論處。
劉文秀不敢說話了。
原來在大西集團當中并非是鐵板一塊,張獻忠的4個干兒子就分為兩派,老大孫可望與老四艾能奇是一派,老二李定國與老三劉文秀是一派,平時孫可望就暗自嫉妒李定國,害怕李定國功勞比他大,官職比他高,影響到他的地位。
因此他拉幫結(jié)派,排除異己,除了艾能奇是他的死黨之外,五軍大將有四個都是孫可望的死黨。
劉文秀贊成的是李定國,現(xiàn)在張獻忠出世了,內(nèi)部的矛盾就暴露出來了。
眼看李定國要掉腦袋,劉文秀帶著人殺了行刑的劊子手,把李定國救下來,反出了大西京城,糾集了2萬多人馬占據(jù)了宜昌,從此大西軍又分為兩支。
高桂英和公子李巖得報之后,挑大指稱贊他們的林大人技高一籌,這等于把大西的殘余勢力分化瓦解了,他們帶著十萬明軍加緊進兵……
海城外明軍的大營,林毅傳旨釋放了李定國之后,立即調(diào)兵遣將,準備攻打海城。
這時海城守將耿仲明要求與林毅城頭對話,林毅也算給了他面子,兵臨城下,沒有攻城,在衛(wèi)隊及眾將士的簇擁之下,林毅出現(xiàn)在南城外護城河畔。
但是此時城頭上真正與林毅對話的并不是這位大清的懷順王耿仲明,而是另一個大漢奸范文程。
“林大人,大清與大明多年的征戰(zhàn),勝負未分,民不聊生,我主心念蒼生社稷和天下的黎民百姓,愿與大明談雙方休戰(zhàn)罷兵之事。不知林大人意下如何?”
范文成此話一出,可把林毅手下的眾兵將給氣壞了。
什么?大清還敢提和談之事?上一次你們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掛著羊頭賣狗肉,表面上和談,實際上派出刺客,差點要了林大人的命,現(xiàn)在還有臉提這事?
因此一個個怒不可遏,恨不得現(xiàn)在立馬就攻城,將這些滿清韃子和漢奸斬盡誅絕。
但是家有千口,主是一人,有林毅在這里,誰也不敢妄言,只敢暗氣暗憋。
但是林毅一點也沒生氣,淡然一笑對城頭上的范文程道:“和談也可以,但是本監(jiān)國已經(jīng)擬定好的條款,這上面一個字都不能改動,只要多爾袞在上面簽字用印,林某即刻退兵。”
林毅說完之后,取過弓箭,把與洪承疇談判的那些條款,綁到了箭桿之上,開弓如滿月,嗖的一聲,這支箭破空而出,隔著護城河飛上了城頭,啪的一聲,正釘?shù)椒段某躺砗蟪情T樓的木柱子上,嚇的范文程臉色一皺。
有兵將過去把箭取下來,把箭上的信遞給了范文程。
范文程打開這些條款看了看,滿口應(yīng)承:“好,這些條款本中堂全都答應(yīng)了,請林大人給在下三日時間,到京師面呈攝政王,用印之后帶回奉上。”
林毅沒有想到范文程答應(yīng)的挺爽快,遂點頭道:“好,本監(jiān)國就容你們?nèi)?,三日之后如果有變,本監(jiān)國將炮轟海城,攻進盛京,殺你們個雞犬不留!”
就這樣林毅收兵回城了,宋獻策不無擔憂道:“大人,這很有可能是韃子們的緩兵之計。”
林毅笑道:“先生說的對,不過本監(jiān)國自有運籌,三日之內(nèi)必然取下海城兵發(fā)盛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