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5-26 17:13:18

村子不大,蹲在院子里的父老鄉(xiāng)親我大都能夠叫得上名字,而且也相當的熟悉,除此之外,從三口窯洞里的堂屋里,也傳出了低沉而急促的說話的聲音,中間的堂屋正是馮爺爺居住的房間,自從從縣里離休以后,老人家已經在這里居住了有十多年的時間了,這十年的時間里,人家正日忙碌,奔波在我們的這個小山村里,無論是左鄰右舍,還是房前屋后,乃至附近的村子,都留下了馮爺爺匆匆忙忙的身影,這個院子里也灑下了馮爺爺太多的汗水,小院不大,但是很整潔,可以看得出,在生活中馮爺爺是相當有格調的人,院子的大門開在偏北的位置,進的門來正對的,北邊的窯洞就是馮爺爺家用來做飯的廚房,中間是馮爺爺和馮奶奶居住的,睡覺的地方,而最靠近南邊的窯洞,是用來存放馮爺爺勞動工具的房間,里面不但有馮爺爺,當年在縣里工作的時候曾經用到的各種器具工具,還有馮爺爺多才多藝的必要的用品,比如油漆畫筆,胡標工具,還有斧子推子,以及花花綠綠的彩紙,所以說南邊的窯洞就像馮爺爺的百寶箱一樣,幾乎人們只要是能夠想到的工具,馮爺爺的這個作為庫房的房間里就應有盡有,所以說小的時候我來到馮爺爺家,就很喜歡去他最南邊的窯洞,因為里面囊括了好多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,我可以獨自一人在里邊玩上多半天的時間,因為那個窯洞太新奇,對我太充滿有吸引力了,但是好多時候馮爺爺還是不讓我在里面長期玩耍的,因為以前在里邊,我曾經也給馮爺爺弄斷過一把尺子,也曾經在里邊弄傷了自己的手,所以說有稀奇的地方也有危險,后來知道我慢慢的長大了,我也懂事了,知道了那里不是玩耍的地方,從此以后我也就沒有站在那個窯洞里折騰過,一直到今天,南邊的窯洞里還儲存了我太多的兒時的回憶,所以每當我走進這個院子,就有一種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,并且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細膩,可能這就是歲月沉淀的緣故吧。

馮爺爺家的院子和別人的的院子,還有特別的不同之處,在那個時候,農村人居住的院子里都好栽種一兩棵瓜果樹木,就是老百姓口里所說的吃喝樹,主要是杏樹啊,還是果樹梨樹等,可是馮爺爺家的院子里栽種的也有一棵樹,和別人家的卻是大大的不同,那是在農村很少見到的桂花樹,這種樹木還是馮爺爺當年從縣里帶回來的,那是當年他連城的時候,在外邊出差的時候順路帶回來一棵就栽在了自己家的院子里,我估計可能有快二十年的時間了,這么多年了,這棵樹從很小的幼苗長成了現(xiàn)在挺拔的樣子,郁郁蔥蔥充滿了生機,每年到了八九月的時候,這個溫馨祥和的小院子里,便充滿了滿滿的桂花香,在我的記憶里,每到那個時候馮爺爺就會,躺在桂花樹下的躺椅上,手里搖著一把大大的蒲扇,在落日的余暉下享受著安詳的時光。

除此之外,馮爺爺家的小院子里還有一道特別的風景,那就是在靠近桂花樹的旁邊有一座很精致的小菜園,那個小菜園很小巧很精致,周邊用農村秋天。秋收以后的玉米桿子剝皮以后的光桿子圍成的一個小籬笆墻,縱橫交錯,做的特別的好看,而且還做了一場小小的籬笆門,每到夏天的時候,馮爺爺和馮奶奶就會在里邊種上一些豆角黃瓜等一些蔬菜,在馮奶奶辛勤的侍弄下,這個小菜園里碩果累累,從夏天開始一直到收秋,小菜園子里始終長滿了新鮮的蔬菜,而馮爺爺和馮奶奶也享受著這種辛勤勞動的成果,所以說在那個時候在馮爺爺家始終能吃到新鮮的蔬菜,這種情況在農村也是很少見的,當時的農村人由于忙于每日上工,大多人家沒有時間來打理這一切,而馮爺爺有有大把的退休時間,所以說馮爺爺就把他自己的小院子打理成花園一般的光景,這不但讓這個小院子增加了勃勃的生機,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食材,解決了他們平日里的吃菜問題,可以說是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。

直到現(xiàn)在那株桂花樹下還擺放著馮馮爺爺平日里喝茶所使用的長桌子,馮爺爺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,就是喜好喝茶,而且是喝在我們當地廣為流傳的最受人喜愛的大葉茶,這種茶葉在我們本地很是流行,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大人小孩,幾乎所有的人在勞動之余都喜歡泡上一股大葉茶,既能解渴又能解乏,在緊張的勞動后,往往人們顧不上吃飯,也要先泡上一口大益茶,以此來消除身上的疲勞感,久而久之,這也形成了一種習慣。

可讓我不解的是,我們當地并不產茶葉,但是當地人卻喜歡喝茶,以至于這種粗糙的大葉子的大葉茶成為了我們當地的一道特色,因為其價格低廉,而且沖泡以湯色濃郁,氣味芬芳,所以還是受到當地人的喜愛,人們在泡茶的時候往往是一大把一把大把的,用一個大大的茶壺給沖泡起來,因為價格低廉,往往人們在購買的時候也是,一簍子一簍子的往回買,而這種茶葉在我們當地隨處可見,很低廉的價格就能買上一大樓,我甚至覺得這種大葉茶就是我們當地的一種特產,其實我們當地并沒有茶葉,因為氣候問題太行山脈,并不適合于種植茶葉,首先受地域限制,日照不足,再個氣候干燥,沙塵頗多,所以我們當地是不能夠生產茶葉的,但是習慣的是當地人是離不開大葉茶的,所以說在我們當地喝大葉茶,并不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問題,而且是祖祖輩輩的把這種習慣給傳承了下去,從歷史上來說,這是無從考究的。

言歸正傳,當我走到院子里,看到西南角那些還沒有離開的大人們的時候,因為大多數的是長輩有父親輩的,也有爺爺輩的,我干忙挨個的向大家打個招呼,叔叔大爺的叫個不停,隨著我的招呼聲,他們三個人也跟著進來,而此時此刻在院子里的人看到我們三個人一起,還有羅老師大家也感到很是吃驚,羅老師來到我們村子里也三年有余了,也屬于公眾人物,所以說沒有人不認識羅老師,大家也紛紛站起來,向羅羅師打著招呼。

羅老師的到來,在大家的眼里既感到有些驚訝也在正常范圍之內,從情理上來說,羅老師在知道馮爺爺的事情以后肯定要第一時間前來看望,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,這種時間正是他們下課以后吃飯的時間,這大中午的羅老師竟然趕到了,由此可見,羅老師對馮爺爺的牽掛之心,這一點讓大家也很是感動。

羅老師也很熱情的一一向大家打著招呼,但是看到眾人的表情,羅老師的心里也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,所以說臉上的表情很是擔憂,而隨后跟進來的二娃和二妞,臉上也是相同的表情,頓時現(xiàn)場所有的人都被一種沉重的空氣所籠罩。

此時此刻,堂屋里那種低沉的說話聲還是隱隱約約的傳到了院子里,現(xiàn)在也不知道堂屋里具體有幾個人,只能聽到說話的聲音低沉,而且節(jié)奏感很強,似乎是在爭論著什么,但是我卻從說話的聲音中聽出了端倪,因為其中有一個低沉的男中音十分熟悉,如果不出意外的話,那應該就是大伯的聲音。

這一下子讓我驚愕起來,此時此刻,大伯還在馮爺爺家里,同時又讓我聯(lián)想到,早晨我上學出門的時候,大伯是和父親一起來到馮爺爺家,那么現(xiàn)在父親又在哪里?

現(xiàn)在從大家伙的表情上,我就已經得到了驗證,馮爺爺的病情很嚴重,很可能相當的糟糕,我想大概率是因為兩個原造成的,一個是今天早上的遭遇,確實讓馮爺爺受到了極大的驚嚇,因此精神上染上了邪火,所以說精神受到的傷害是相當大的,再一個就是馮爺爺,年齡已經大了,七十多歲的老人,突然受此打擊,一下子扛不住,最終便倒下起不來了,所以說這一次的打擊是相當嚴重的。

就在我心情煩悶的時候,我們在外面打招呼的聲音引起了堂屋里的人的注意,隨著門簾叭嗒一聲,走出了一個黝黑的中年男人,這個中年男人的個子不算太高,身材適中,濃眉大眼,頭上有一頭茂密的長發(fā),被整齊地梳在腦后,身上穿著一身整齊的國字服,也就是中山裝,腳上穿著手工縫制的方頭布鞋,而讓人感到羨慕的是他的中山裝的上衣口袋里竟然插著一支鋼筆,這樣的裝束在當時的農村也是不多見的,除非是大隊領導或者是會計,最起碼也是老師一類的文化人才有的裝束,每天早出晚歸上工的農民是不會有這樣的配置的,所以說這個中年男人的一出現(xiàn),就讓大家感到有些與眾不同。

這個中年男人當然也是我最為熟悉的人,因為他就是馮爺爺唯一的兒子馮叔叔,因為馮叔叔從小在縣城里長大,也屬于見過世面的人,而且文化水平也不低,在那個文化知識普遍低下的年代,算是真正的文化人,因為馮叔叔和馮爺爺是住在兩個不同的院子里的,雖然是前后院緊挨著,但是我也是不常見到的,但是畢竟小的時候我是馮爺爺家里的常客,所以久而久之和馮叔叔也算是熟絡了,我們家是屬于第三生產小隊的,而馮叔叔是屬于第四生產小隊,因為我們不屬于同一個生產小隊,所以馮叔叔和父親接觸的時候不是太多,而這個時候馮叔叔是第四生產小隊的小隊會計,在村里也屬于有臉面的人物,而會計更是有著一定的權利,所以說馮叔叔在村子里的微信也相當不低,這一點很早我就知道。

既然馮叔叔是村里有臉面的人物,他當然是認識羅老師的啦,馮叔叔走出來一看到我和羅老師等幾個人,便快步的向我們走來,臉上勉強擠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,看著我和羅老師點點頭。

“小亮你們來了?”

第401章 病情嚴重

村子不大,蹲在院子里的父老鄉(xiāng)親我大都能夠叫得上名字,而且也相當的熟悉,除此之外,從三口窯洞里的堂屋里,也傳出了低沉而急促的說話的聲音,中間的堂屋正是馮爺爺居住的房間,自從從縣里離休以后,老人家已經在這里居住了有十多年的時間了,這十年的時間里,人家正日忙碌,奔波在我們的這個小山村里,無論是左鄰右舍,還是房前屋后,乃至附近的村子,都留下了馮爺爺匆匆忙忙的身影,這個院子里也灑下了馮爺爺太多的汗水,小院不大,但是很整潔,可以看得出,在生活中馮爺爺是相當有格調的人,院子的大門開在偏北的位置,進的門來正對的,北邊的窯洞就是馮爺爺家用來做飯的廚房,中間是馮爺爺和馮奶奶居住的,睡覺的地方,而最靠近南邊的窯洞,是用來存放馮爺爺勞動工具的房間,里面不但有馮爺爺,當年在縣里工作的時候曾經用到的各種器具工具,還有馮爺爺多才多藝的必要的用品,比如油漆畫筆,胡標工具,還有斧子推子,以及花花綠綠的彩紙,所以說南邊的窯洞就像馮爺爺的百寶箱一樣,幾乎人們只要是能夠想到的工具,馮爺爺的這個作為庫房的房間里就應有盡有,所以說小的時候我來到馮爺爺家,就很喜歡去他最南邊的窯洞,因為里面囊括了好多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,我可以獨自一人在里邊玩上多半天的時間,因為那個窯洞太新奇,對我太充滿有吸引力了,但是好多時候馮爺爺還是不讓我在里面長期玩耍的,因為以前在里邊,我曾經也給馮爺爺弄斷過一把尺子,也曾經在里邊弄傷了自己的手,所以說有稀奇的地方也有危險,后來知道我慢慢的長大了,我也懂事了,知道了那里不是玩耍的地方,從此以后我也就沒有站在那個窯洞里折騰過,一直到今天,南邊的窯洞里還儲存了我太多的兒時的回憶,所以每當我走進這個院子,就有一種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,并且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細膩,可能這就是歲月沉淀的緣故吧。

馮爺爺家的院子和別人的的院子,還有特別的不同之處,在那個時候,農村人居住的院子里都好栽種一兩棵瓜果樹木,就是老百姓口里所說的吃喝樹,主要是杏樹啊,還是果樹梨樹等,可是馮爺爺家的院子里栽種的也有一棵樹,和別人家的卻是大大的不同,那是在農村很少見到的桂花樹,這種樹木還是馮爺爺當年從縣里帶回來的,那是當年他連城的時候,在外邊出差的時候順路帶回來一棵就栽在了自己家的院子里,我估計可能有快二十年的時間了,這么多年了,這棵樹從很小的幼苗長成了現(xiàn)在挺拔的樣子,郁郁蔥蔥充滿了生機,每年到了八九月的時候,這個溫馨祥和的小院子里,便充滿了滿滿的桂花香,在我的記憶里,每到那個時候馮爺爺就會,躺在桂花樹下的躺椅上,手里搖著一把大大的蒲扇,在落日的余暉下享受著安詳的時光。

除此之外,馮爺爺家的小院子里還有一道特別的風景,那就是在靠近桂花樹的旁邊有一座很精致的小菜園,那個小菜園很小巧很精致,周邊用農村秋天。秋收以后的玉米桿子剝皮以后的光桿子圍成的一個小籬笆墻,縱橫交錯,做的特別的好看,而且還做了一場小小的籬笆門,每到夏天的時候,馮爺爺和馮奶奶就會在里邊種上一些豆角黃瓜等一些蔬菜,在馮奶奶辛勤的侍弄下,這個小菜園里碩果累累,從夏天開始一直到收秋,小菜園子里始終長滿了新鮮的蔬菜,而馮爺爺和馮奶奶也享受著這種辛勤勞動的成果,所以說在那個時候在馮爺爺家始終能吃到新鮮的蔬菜,這種情況在農村也是很少見的,當時的農村人由于忙于每日上工,大多人家沒有時間來打理這一切,而馮爺爺有有大把的退休時間,所以說馮爺爺就把他自己的小院子打理成花園一般的光景,這不但讓這個小院子增加了勃勃的生機,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食材,解決了他們平日里的吃菜問題,可以說是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。

直到現(xiàn)在那株桂花樹下還擺放著馮馮爺爺平日里喝茶所使用的長桌子,馮爺爺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,就是喜好喝茶,而且是喝在我們當地廣為流傳的最受人喜愛的大葉茶,這種茶葉在我們本地很是流行,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大人小孩,幾乎所有的人在勞動之余都喜歡泡上一股大葉茶,既能解渴又能解乏,在緊張的勞動后,往往人們顧不上吃飯,也要先泡上一口大益茶,以此來消除身上的疲勞感,久而久之,這也形成了一種習慣。

可讓我不解的是,我們當地并不產茶葉,但是當地人卻喜歡喝茶,以至于這種粗糙的大葉子的大葉茶成為了我們當地的一道特色,因為其價格低廉,而且沖泡以湯色濃郁,氣味芬芳,所以還是受到當地人的喜愛,人們在泡茶的時候往往是一大把一把大把的,用一個大大的茶壺給沖泡起來,因為價格低廉,往往人們在購買的時候也是,一簍子一簍子的往回買,而這種茶葉在我們當地隨處可見,很低廉的價格就能買上一大樓,我甚至覺得這種大葉茶就是我們當地的一種特產,其實我們當地并沒有茶葉,因為氣候問題太行山脈,并不適合于種植茶葉,首先受地域限制,日照不足,再個氣候干燥,沙塵頗多,所以我們當地是不能夠生產茶葉的,但是習慣的是當地人是離不開大葉茶的,所以說在我們當地喝大葉茶,并不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問題,而且是祖祖輩輩的把這種習慣給傳承了下去,從歷史上來說,這是無從考究的。

言歸正傳,當我走到院子里,看到西南角那些還沒有離開的大人們的時候,因為大多數的是長輩有父親輩的,也有爺爺輩的,我干忙挨個的向大家打個招呼,叔叔大爺的叫個不停,隨著我的招呼聲,他們三個人也跟著進來,而此時此刻在院子里的人看到我們三個人一起,還有羅老師大家也感到很是吃驚,羅老師來到我們村子里也三年有余了,也屬于公眾人物,所以說沒有人不認識羅老師,大家也紛紛站起來,向羅羅師打著招呼。

羅老師的到來,在大家的眼里既感到有些驚訝也在正常范圍之內,從情理上來說,羅老師在知道馮爺爺的事情以后肯定要第一時間前來看望,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,這種時間正是他們下課以后吃飯的時間,這大中午的羅老師竟然趕到了,由此可見,羅老師對馮爺爺的牽掛之心,這一點讓大家也很是感動。

羅老師也很熱情的一一向大家打著招呼,但是看到眾人的表情,羅老師的心里也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,所以說臉上的表情很是擔憂,而隨后跟進來的二娃和二妞,臉上也是相同的表情,頓時現(xiàn)場所有的人都被一種沉重的空氣所籠罩。

此時此刻,堂屋里那種低沉的說話聲還是隱隱約約的傳到了院子里,現(xiàn)在也不知道堂屋里具體有幾個人,只能聽到說話的聲音低沉,而且節(jié)奏感很強,似乎是在爭論著什么,但是我卻從說話的聲音中聽出了端倪,因為其中有一個低沉的男中音十分熟悉,如果不出意外的話,那應該就是大伯的聲音。

這一下子讓我驚愕起來,此時此刻,大伯還在馮爺爺家里,同時又讓我聯(lián)想到,早晨我上學出門的時候,大伯是和父親一起來到馮爺爺家,那么現(xiàn)在父親又在哪里?

現(xiàn)在從大家伙的表情上,我就已經得到了驗證,馮爺爺的病情很嚴重,很可能相當的糟糕,我想大概率是因為兩個原造成的,一個是今天早上的遭遇,確實讓馮爺爺受到了極大的驚嚇,因此精神上染上了邪火,所以說精神受到的傷害是相當大的,再一個就是馮爺爺,年齡已經大了,七十多歲的老人,突然受此打擊,一下子扛不住,最終便倒下起不來了,所以說這一次的打擊是相當嚴重的。

就在我心情煩悶的時候,我們在外面打招呼的聲音引起了堂屋里的人的注意,隨著門簾叭嗒一聲,走出了一個黝黑的中年男人,這個中年男人的個子不算太高,身材適中,濃眉大眼,頭上有一頭茂密的長發(fā),被整齊地梳在腦后,身上穿著一身整齊的國字服,也就是中山裝,腳上穿著手工縫制的方頭布鞋,而讓人感到羨慕的是他的中山裝的上衣口袋里竟然插著一支鋼筆,這樣的裝束在當時的農村也是不多見的,除非是大隊領導或者是會計,最起碼也是老師一類的文化人才有的裝束,每天早出晚歸上工的農民是不會有這樣的配置的,所以說這個中年男人的一出現(xiàn),就讓大家感到有些與眾不同。

這個中年男人當然也是我最為熟悉的人,因為他就是馮爺爺唯一的兒子馮叔叔,因為馮叔叔從小在縣城里長大,也屬于見過世面的人,而且文化水平也不低,在那個文化知識普遍低下的年代,算是真正的文化人,因為馮叔叔和馮爺爺是住在兩個不同的院子里的,雖然是前后院緊挨著,但是我也是不常見到的,但是畢竟小的時候我是馮爺爺家里的???,所以久而久之和馮叔叔也算是熟絡了,我們家是屬于第三生產小隊的,而馮叔叔是屬于第四生產小隊,因為我們不屬于同一個生產小隊,所以馮叔叔和父親接觸的時候不是太多,而這個時候馮叔叔是第四生產小隊的小隊會計,在村里也屬于有臉面的人物,而會計更是有著一定的權利,所以說馮叔叔在村子里的微信也相當不低,這一點很早我就知道。

既然馮叔叔是村里有臉面的人物,他當然是認識羅老師的啦,馮叔叔走出來一看到我和羅老師等幾個人,便快步的向我們走來,臉上勉強擠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,看著我和羅老師點點頭。

“小亮你們來了?”

點擊獲取下一章

手機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