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四野戰(zhàn)士紛紛下定決心,要把宋希濂殘余勢力清剿干凈,進而解放湖北!
●四五一團一營營長田老保、二營營長楊度生冒著敵人的炮火,帶領戰(zhàn)士們拼命往前沖。
●很多戰(zhàn)士腳都泡爛了,有的戰(zhàn)士還扭了腳,可他們卻忍著痛繼續(xù)趕路,沒有一個人埋怨過。
● 圍殲鄂西殲敵
共和國的歷程?橫掃秋葉四野發(fā)起二次鄂西戰(zhàn)役
1949年10月22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(zhàn)軍下達發(fā)起二次鄂西戰(zhàn)役的作戰(zhàn)命令。
命令如下:
集中第五十軍三個師、湖北軍區(qū)兩個獨立師、第四十二、四十七軍各兩個師共九個師的兵力,由湖北軍區(qū)第一副司令員王宏坤、參謀長張才千統(tǒng)一指揮,于月底再次發(fā)起鄂西戰(zhàn)役,求殲宋希濂集團。
二次鄂西戰(zhàn)役的具體部署是:
第四十七軍第一三九、一四一師由大庸、桑植一線出發(fā),經來鳳迂回恩施,占領利川,截斷宋希濂西退道路,如其未撤,第二步即由西向東進攻。
與此同時,湖北獨立第一、二師及第四十二軍第一五五師(第一二四師未趕到),由秭歸渡江向建始、恩施前進。
第五十軍全部由湖北宜昌秭歸間渡江,由東向西經資丘一帶向恩施攻擊前進。
在此二次發(fā)起鄂西戰(zhàn)役的前夕,解放軍四野部隊曾發(fā)起了鄂西戰(zhàn)役,并取得了宜昌戰(zhàn)役的勝利。當時,宋希濂從宜昌敗退到湖北恩施以后,解放軍也做了短暫的休整。
為了肅清國民黨在鄂西的頑敵,并配合二野打通西進的道路,四野準備在發(fā)起廣西戰(zhàn)役的同時,發(fā)動對湖北宋希濂殘軍的作戰(zhàn)。于是,四野指揮部就著手這次繼續(xù)圍剿宋希濂的準備。
戰(zhàn)斗命令下達后,戰(zhàn)士們紛紛下定決心要把宋希濂殘余勢力清剿干凈,進而解放湖北。
四野做好部署之后,劉伯承、鄧小平率領的二野決定對四野發(fā)動的鄂西戰(zhàn)役予以配合,于10月29日發(fā)出《進軍川黔作戰(zhàn)的補充命令》。
命令如下:
第三兵團應以現在最先頭之一個軍,全部輕裝,沿四野第四十七軍主力之右側,以快速行動,直出彭水、黔江(要點),截擊可能逃跑之宋匪,并協助四十七軍殲擊右側頑抗之匪軍。
第三兵團主力則依此調整部署,速按原計劃分別出遵義及尾先頭軍跟進。
第五兵團及第三兵團之第十軍仍按原計劃速出貴州。
四野再次發(fā)起的鄂西戰(zhàn)役,有力地配合了劉、鄧大軍挺進大西南的軍事行動。
四野第五十軍、湖北兩個獨立師及第四十二軍第一五五師為右集團,第四十七軍主力與二野第三兵團主力第十一、十二軍為左集團,把宋希濂集團緊緊包圍,切斷敵人逃跑的退路,力求把這伙殘軍剿滅在湖北。
湖北西部的巴東到貴州境內的天柱,兩地之間大約有500公里,是國民黨“西南防線”上地勢最復雜的地段之一,也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。
在兩地的北面,長江水自萬縣以東經過巫山流入湖北境內,經過西起奉節(jié)、東至湖北宜昌長達200公里的峽谷地帶,兩岸的山高大險峻,是交通的咽喉。而在這些地區(qū)的南部,有武陵山,那里山高陡峭、樹木茂密,到處是懸崖絕壁,很難通行。
10月28日,鄂西戰(zhàn)役打響了。
四野右集團第五十軍兵分三路由湖北宜昌、秭歸、香秭等地開始渡江,而后向鄂西南進擊。
11月3日,五十軍擊破國民黨軍第一二四軍等部的防守,攻占巴東、綠蔥坡、野三關等地。
四野左集團第四十七軍主力在10月30日從永順、大庸出發(fā),11月1日進至龍山以南招頭寨一帶。
四野作戰(zhàn)部隊發(fā)起的強大攻擊,讓川湘鄂綏署主任宋希濂、川鄂邊綏署主任孫震等人大為震驚,慌忙向重慶請求支援。
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張群也極為恐慌。張群馬上叫來自己的秘書,連續(xù)發(fā)了三份電報。
第一封發(fā)給蔣介石,告訴他“西南防線”的情況,請蔣介石盡快返回重慶。
第二封是發(fā)給東線三位綏署主任和四個兵團司令官的,并警告他們說:“東線為黨國復興基地命脈所系,必須死守。”
第三封則是發(fā)給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,命令他由川北前往基江,準備增援宋希濂集團在鄂西作戰(zhàn)。
根據張群的指令,宋希濂決心集中優(yōu)勢兵力由永順方向對我軍發(fā)動攻勢。
為此,宋希濂下達命令:
第一二二軍調至鄂西整補。以第一二四軍阻擊四野右集團。調第一一八軍至龍山、來鳳,令第二軍由咸豐南下,以第十五軍進至來鳳以北的沙道溝,令第七十九軍西移鶴峰,集中四個軍于6日起由北向南對解放軍第四十七軍發(fā)動攻擊。
針對宋希濂準備對第四十七軍發(fā)動進攻的企圖,二野、四野部隊密切配合作戰(zhàn)。四野首長令第四十七軍準備迎接敵人發(fā)起的攻擊。
根據四野的作戰(zhàn)部署,四野左右兩路同時向敵人攻擊前進,迅速攻破了宋希濂集團的一線防御。
擔任右路進攻的第五十軍和第四十二軍,在曾澤生、吳瑞林兩位軍長的率領下,迅速攻占建始、恩施等敵人防御要點后,繼續(xù)向咸豐挺進。
11月7日,已經陷入解放軍包圍圈的宋希濂方才醒悟過來。眼看自己的部隊快要陷入解放軍的合圍,便急忙部署部隊向烏江以西撤退,企圖后退至黔江、兩河口、龔灘、彭水地區(qū)組織防御。
這一帶山嶺連綿,地形險要,并有唐巖河、郁江做天然屏障,易守難攻,素有“川湘咽喉”之稱。
四野首長發(fā)現來鳳、龍山地區(qū)的國民黨軍于8日晨開始西撤后,遂命令第四十七軍發(fā)起追擊,要求每天以100里以上的速度南進。并強調,此次追擊須準備直追至豐都、涪陵一帶,在長江與烏江邊殲滅全部敵人。
右路軍在王宏坤的統(tǒng)一指揮下,于10日占領宣恩,并乘勝南下,在咸豐附近地區(qū)截住了宋部第七十九軍兩個師,第十五、一二四軍各一個師。
13日,王宏坤集中第五十軍第一四八、一四九師,湖北獨立第二師及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主力,將敵人4個師包圍于宣恩以西之沙道河、高羅、麻陽地區(qū)。
經過6天的激烈戰(zhàn)斗,除國民黨第七十九軍軍長賴傳文率一部乘隙逃跑外,其余的敵人全部剿滅,生俘敵第七十九軍副軍長肖炳寅。
四野左路第四十七軍在白濤全殲其第十四兵團部,俘該兵團司令官鐘彬。
到了11月25日鄂西戰(zhàn)役結束,湖北全境解放,湖北各界人民群眾奔走相告,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海洋,勝利的喜悅溢滿大家的臉龐。
此次戰(zhàn)役,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殘軍4萬余人,從東面打開了進軍四川的門戶,為二野挺進大西南提供了便利。
鄂西戰(zhàn)役是異常激烈的,這期間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,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吧……解放軍布網圍殲宋希濂
為粉碎蔣介石的“長江中游防線”和西南聯防計劃,解放軍四野于1949年6月底,下達命令。
命令如下:
十三兵團三十八軍于6月底進至宜城、鐘祥一線隱蔽集結;四十九軍至沙洋、馬良集結,西渡漢水切斷敵軍向沙市的退路;7月3日四十七軍集結襄陽,截斷敵軍向湖北宜昌的退路;三十九軍為預備隊,從云夢出發(fā)尾隨四十七軍向荊沙進擊;鄂獨兵團一、二兩個師在當陽正面吸引敵人。
就這樣,解放軍在宋希濂部的東、東北和北面布下一個張開大口的袋子,只待敵人鉆進來。東面的四十九、三十九軍,北面的四十七軍兩翼斜插迂回包圍收緊袋口,然后全殲宋希濂的十四兵團。
在解放前夕發(fā)起鄂西戰(zhàn)役時,當時宋希濂盤踞在湖北的鄂西地區(qū),氣焰十分囂張。
南京解放之后,解放軍的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中南、西南挺進,一路上打得敵人落花流水,讓敵人聞風喪膽,而解放軍戰(zhàn)士卻斗志激昂,向前步步推進。
當時解放軍第四野戰(zhàn)軍和第二野戰(zhàn)軍一部,在鄂西地區(qū)負責對國民黨軍進行作戰(zhàn)。戰(zhàn)士們下定決心要把敵人趕出湖北,讓湖北人民從此獲得解放。湖北人民更是早就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。
國民黨南京政府垮臺之后,蔣介石企圖組織西南聯防,“割據西南,反共復國”,特地把宋希濂從新疆調到湖北宜昌,擔任華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邊靖綏司令官和十四兵團司令。
這個時候,盤踞在西南地區(qū)內的國民黨軍隊總共約有90萬人,其中,做為主力部隊的作戰(zhàn)兵團主要有:
部署在陜南、川北一帶,歸川甘邊區(qū)綏署主任胡宗南指揮的第五、七、十八兵團,共十二個軍;部署在川東鄂西地區(qū)歸川湘鄂邊區(qū)綏署主任宋希濂指揮的第十四、二十兵團,下轄六個軍又四個師。
在鄂西主要是宋希濂的軍隊,這也是解放軍首先要消滅的目標。
宋希濂的名聲雖沒有胡宗南那么響亮,卻也是蔣介石非常看重的人物。
宋希濂字號蔭國,生于一九○七年,湖南省雙峰縣人,黃埔軍校一期學生,國民黨陸軍中將,曾任華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邊靖綏司令官兼十四兵團司令。
為了加強對湖北的統(tǒng)治,阻擊解放軍西進,宋希濂從湘鄂各地調來6個軍計10萬余人,軍艦7艘,飛機100架布防于岳陽至巴東沿江兩岸,構筑長江中游防線,指揮部就設在湖北宜昌城。
7月9日,戰(zhàn)斗打響。
我解放軍廣大指戰(zhàn)員發(fā)揚“不怕疲勞、不怕犧牲、連續(xù)作戰(zhàn)”的精神,冒著酷暑驟雨,忍著饑餓干渴和蚊蟲叮咬以及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帶來的疾病痛苦,日夜兼程,對逃跑之敵展開迂回、滲透、直插、堵截、側擊、包圍和窮追猛打的奔襲戰(zhàn)斗。
0隊伍到達當陽東北觀音廟附近后短暫休息。
正在戰(zhàn)士們紛紛晾曬衣物,在尚未來得及派出警戒分隊偵查敵情的時候,宋希濂部第二軍九師對我軍發(fā)起突然襲擊。
我軍將士奮起迎擊。
宋希濂在江北發(fā)現了解放軍四野的主力部隊,馬上下令全線收縮,快速南逃。
自7月10日開始不到3天的時間里,敵軍就逃回宜昌城及沿江渡口。
在敵人碰巧識破了四野布下的“口袋陣”后,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一邊向林彪匯報,一邊采取應變措施,將所率部隊一分為二,變大口袋為小口袋。
針對敵情變化,四野作出了新的命令:
三十九、四十九軍和獨二師向荊州沙市挺進;三十八軍從南面,獨一師從東面,四十七軍從北面追擊敵人,包圍宜昌城;三十八軍渡江截斷敵軍南逃之路,四十七軍阻擊敵人南渡西逃,在宜昌城全殲宋希濂駐宜主力。
自7月10日開始,解放軍像“趕豬進圈”一樣,一邊追,一邊打,一邊圍,一場追擊圍城攻堅戰(zhàn)在宜昌城的外圍激烈地展開。四十七軍挺進宜昌
1949年7月初,勇敢的四十七軍戰(zhàn)士們在鄂西山區(qū)的崇山峻嶺、深澗低谷間快速行進,猶如一道閃電,直插長江沿岸重鎮(zhèn)宜昌。
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的軍事重地,地理位置很重要。如果我軍占領宜昌,那么國民黨當地部隊的補給就會被切斷,可見攻占宜昌的必要性。
在宜昌市的東北,是連綿起伏的山地,有著天然的地理優(yōu)勢,遠在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國民黨在這里構筑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工事。
從1948年到1949年,國民黨有大量的兵力把守在這里。防守宜昌國民黨的隊伍又在這些山地增修一些工事,有些重要地帶還設置了刺鐵絲網等障礙物,是一個利于防守的堅固陣地。
早在1949年5月份,白崇禧曾經突然命第二軍駐守長沙,一時間使得宜昌的防御就變得薄弱起來。這種變化讓宋希濂感到很不安。在宋希濂的要求下,第二軍又奉命返回了宜昌。
那個時候,離秋收還有兩個月的時間,宋希濂的軍糧供應出現困難。湖北宜昌專員公署就報告宋希濂說,他們發(fā)現了在當陽城附近存有積谷10多萬石,遠安的存糧也很多。
宋希濂為了緩解部隊的糧食問題,重新命令正在返回途中的第二軍在古老背附近渡江,而主力部隊進駐湖北宜昌外圍鴉雀嶺一帶。同時,宋希濂又派出大量兵力進駐當陽地區(qū)。
另外,宋希濂六十師以一個團的兵力據守湖北宜昌東北一線陣地,湖北保安第四旅進駐遠安。
為掩護兵站機關搶運糧食,宋希濂做好了準備,而且這些部隊還奉上峰的命令,負責搜集荊門及襄樊方面解放軍的情況。
正當敵人加強防御和部署的時候,四十七軍按照四野重新下達的作戰(zhàn)命令,開始從北面追擊敵人,進而包圍了宜昌城,然后發(fā)動宜昌戰(zhàn)役。
當時的湖北大雨不斷,行軍的道路變得異常艱難,而且宿營和吃飯也是個難題。但四十七軍的戰(zhàn)士們不畏艱險,很快就進抵當陽、遠安地區(qū)。并有一部秘密潛入宜昌和當陽之間,以便在宜昌、遠安間截斷敵人在遠安、當陽地區(qū)的退路。
解放軍的突然出現,讓敵人大為驚慌。宋希濂急忙命令自己的隊伍迅速撤退。
宋希濂的部隊在大路上拼命逃竄,而四十七軍的戰(zhàn)士們卻找近路從小道上急速追擊。
由于連日來的大雨,讓鄂西一帶的山路變得泥濘不堪,山腰里常常彌漫著霧氣,而山上的石頭也會在不經意間滑落下來。
當時很多戰(zhàn)士都泡爛了腳,有的戰(zhàn)士還扭了腳,可他們卻忍著腳痛繼續(xù)趕路,沒有一個人埋怨過。
軍政治部主任楊中行長得很胖,走起路來不是很靈便。從松遼平原來到漢水之濱,他幾乎都騎著馬,可現在是在山上,騎馬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此刻在山路上,他走起來很艱難,走不了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,可他卻堅持著趕路。
四十七軍的一支隊伍順著沮漳河向前邁進。沮漳河在深山峽谷之間蜿蜒而過。趕路部隊在一段不過幾十里的路上,就要從沮漳河中穿過48次之多,所以人們把這條路說成為48道灣,其艱險程度可想而知。
戰(zhàn)士們從這里經過的時候,大雨依然下個不停,沮漳河平常只是流著潺潺的溪水,而現在已經是洶涌澎湃的河面了。
河水已經漫過腰際,水流極快,一不小心就會有被沖走的危險。
由于水流速度太急,戰(zhàn)士們紛紛把腿上的綁帶解了下來,一根根地連起來,捆到會水的戰(zhàn)士身上,然后游到河對岸,再把綁帶系到對岸的樹上,這樣戰(zhàn)士們就可以拉住綁帶渡河了。雖然有綁帶抓著,有的戰(zhàn)士還是連人帶槍被激流沖走了。
在這次征程中,戰(zhàn)士們歷經了無數的磨難,可是戰(zhàn)士們卻不畏難不怕險,他們互相協助,互相鼓勵。
咬咬牙,餓頓飯,一氣走它一百三!
上刺刀,手榴彈,一舉攻下鎮(zhèn)境山!
解放軍戰(zhàn)士響亮的口號響徹在山谷里,在鄂西的上空久久地回蕩著。
經過艱難的跋涉,四十七軍的各支部隊,分別于7月14日和15日到達指定地點,從東起土門坯、西至南津關的弧形線上,將湖北宜昌三面包圍起來。解放軍攻克宜昌城
按照四野的作戰(zhàn)部署,各作戰(zhàn)部隊奮力追擊敵人。
在我解放軍戰(zhàn)士們步步推進的情況下,宋希濂的軍隊望風逃竄,紛紛退到宜昌城內。
他們依靠鎮(zhèn)鏡山的防御工事,來阻擊解放軍的進攻。
四十七軍很快就到達鎮(zhèn)境山地帶。
在宜昌的鎮(zhèn)鏡山,一場激烈的戰(zhàn)斗馬上就要打響了。
鎮(zhèn)鏡山位于湖北宜昌西北部,高達1390米,是湖北宜昌外圍制高點,成為宜昌城的屏障,更是敵人重兵把守的地方。
解放軍只有攻克了鎮(zhèn)境山,才可以打開宜昌的大門,從而剿滅城內的敵人。
在這個險要的地帶,敵人加大設防,構筑了永久性的鋼筋水泥大型碉堡,碉堡周圍又構筑小碉堡和暗堡,以塹壕互相連接,在塹壕的外面,又加修了一道又一道鐵絲網。
有了這樣一個堅固的防御工事,敵人似乎就可以和解放軍抗衡了。為此,宋希濂命令自己的部隊一面快速渡江,一面在鎮(zhèn)鏡山日夜不停地加固工事。
1948年7月15日傍晚,四十七軍的戰(zhàn)士們開始向鎮(zhèn)鏡山之敵發(fā)起進攻。
一場激烈的交戰(zhàn)之后,發(fā)現敵人的堅固的工事短時間內難以摧毀。
當時,很多戰(zhàn)士都英勇犧牲了,有的連隊甚至只剩下20多人了。
一三九師四一五團一連也出現了大量傷亡。這支隊伍從松花江打到長江的兩岸,可謂是殺敵無數。這次戰(zhàn)斗,全連就剩下10多個人了。
然而,解放軍不管敵人的碉堡有多么堅固,都決心要摧毀它。
當時一連戰(zhàn)士還沒有沖進敵人的陣地,在前進中就傷亡過半。
連長倪恩善看到這種情況就慌了,馬上跑到師部那里請求支援,結果卻被師長訓斥了一頓,讓他回去繼續(xù)堅持到底。
倪恩善是一個多次立過戰(zhàn)功的戰(zhàn)斗英雄,在部隊出發(fā)前,他就患了瘧疾,但還是硬挺著趕上了隊伍。在激烈的戰(zhàn)斗中,雖然他一直在打哆嗦,卻要堅持指揮戰(zhàn)斗,戰(zhàn)斗結束便昏倒在地。
一連二班長的張連發(fā)有“小老虎”之稱,他作戰(zhàn)勇敢,敏捷而迅速。在這次戰(zhàn)役中,他率領自己的尖刀班,沖在最前面,從左翼沖上鎮(zhèn)境山。
戰(zhàn)士們奮勇殺向敵人,甚至和敵人進行拼刺刀,拼到最后,全班就剩下他和一個受傷的戰(zhàn)士。
一三九師作戰(zhàn)科長李洪杰,帶領一支偵察分隊先期到達湖北宜昌城外執(zhí)行偵察任務,指揮并參加了摧毀敵人堅固工事的戰(zhàn)斗。
經過戰(zhàn)士們的浴血奮戰(zhàn),解放軍戰(zhàn)士們終于攻克了鎮(zhèn)境山上的碉堡,挺進了鎮(zhèn)境山。
李洪杰為了探測宜昌城里的情況,親自跑步登上鎮(zhèn)境山,用望遠鏡進行觀察。
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之后,李洪杰開始部署兵力,準備穿過鎮(zhèn)境山,快速進攻宜昌城。
經過一番調整后,解放軍戰(zhàn)士向鎮(zhèn)鏡山內部發(fā)起了新一輪的進攻。
敵人的防御工事被我軍攻克后,紛紛逃到了鎮(zhèn)鏡山里面,依靠山洞作掩護,并在每個山洞里都配備了多挺輕重機槍。
鎮(zhèn)境山上長著高大的樹木,很難辨清敵人的洞口在哪里,因為他們都隱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,即便用望遠鏡也無濟于事。
當時,解放軍的陣地與山洞里的敵人被一條深溝阻斷。解放軍在進攻的時候,戰(zhàn)士們必須沿著山坡下到溝底,然后再越過深溝去攻擊敵人。
當解放軍戰(zhàn)士沖到半山腰的時候,鎮(zhèn)鏡山上敵人在洞口里用機槍瘋狂地掃射登山的解放軍戰(zhàn)士,勇敢的戰(zhàn)士在敵人密集的火力的下,依然奮勇沖殺。
盡管傷亡慘重,但解放軍戰(zhàn)士越戰(zhàn)越勇,不摧毀敵人的陣地,就難解心頭之恨。
一三九師作戰(zhàn)科長李洪杰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異常冷靜而堅定,他親自指揮戰(zhàn)斗,命令進攻部隊加強對敵人的火力壓制。
當時由于山路運輸困難,解放軍的山炮無法運到陣地上。于是,師部就調集所有的迫擊炮集中向敵人陣地發(fā)起猛烈地攻擊,同時調集輕重機槍向敵人的洞口射擊,以此來掩護部隊向前挺進。
在這次戰(zhàn)役中,四一五團一營營長田老保、二營營長楊度生不管敵人的炮火有多么強烈,他們都沖到隊伍的最前面,帶領戰(zhàn)士們拼命往前沖。
二營五連的連長和指導員不幸犧牲了,在這種情況下,副指導員李建魁挺身而出,他和二排長寧保祥一起,帶領隊伍繼續(xù)向前沖。
原先做為預備隊的三營七連,也在連長楊樹鵬的帶領下,主動投入戰(zhàn)斗。七連戰(zhàn)士前赴后繼,勇敢地向前推進……
7月15日以前,鎮(zhèn)境山上的戰(zhàn)役還沒有發(fā)起時,宋希濂就在常德獲知解放軍包圍宜昌的消息,他馬上坐車趕到津市換乘小火輪前往枝江,然后再換乘一艘軍艦前往宜昌。
這個時候,枝江北岸的古老背一帶,已經被解放軍攻占。
宋希濂乘坐的軍艦遭到了解放軍的猛烈射擊,但由于敵艦上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,最后還是讓宋希濂僥幸逃脫了。
7月15日上午的時候,宋希濂返回了宜昌,他的副參謀長羅開甲立即向他匯報了各方面的戰(zhàn)況:
向湖北宜昌東北既設陣地攻擊的共軍,因國軍抵抗較敵方頑強,戰(zhàn)況已比較緩和。
據守在南津關(在湖北宜昌上游三四公里)以北高地的六十師,自昨日下午起,受到相當強大的共軍的猛烈攻擊,該師奮勇抵抗,雙方傷亡頗重,共軍不斷增兵向左翼迂回包圍,若干山頭均已被共軍占領,現僅??拷吷贁祿c繼續(xù)抵抗,如再失守,南津關被共軍占領時,船舶則無法上駛。
自今晨拂曉,共軍已在古老背附近渡江成功,在該處防守的第十五軍,因兵力單薄,抵抗?jié)u趨不支,如此處共軍繼續(xù)渡江擴大戰(zhàn)果,勢將繞到湖北宜昌南岸,嚴重威脅國軍湖北宜昌部隊的退路;另一路強有力的共軍,于13日開始向東陵、沙市進攻,很快就截斷了荊、沙之間的聯絡,據守在該地的第十五軍兩個團,除被殲滅的外,殘部于昨日深夜撤回南岸。
共軍分數處在沙市至郝穴間渡江,正向公安以西以南挺進,第十四兵團司令官鐘彬已命原駐在石門、渲縣的一二二軍向大庸轉進,命第十五軍向石門、慈利以西地區(qū)轉進,命七十九軍及二九八師向漁洋關、五峰一帶轉進。十四兵團司令部已離開宜都,前往長陽,今后可能轉往宣恩附近。本司令部非必要人員及公文行李等,已于今晨乘輪上駛,到三斗坪待命。
聽完參謀的匯報后,宋希濂馬上召集自己的部下商討應對之策。宋希濂等人經過分析后,打算退出湖北宜昌。于是他下達命令:
第二軍主力逐步向巴東、野三關一線轉移,派一支部隊到三斗坪及曹家販以西一帶山地,在那里構建防御工事,以此來掩護部隊撤離。
一二四軍六十師開始沿長江北岸快速向西后撤。如果情況有變,可以撤到長江的南岸。
敵人在宜昌準備了數百艘大小船只,打算往長江以南的鄂西山區(qū)逃竄,企圖跳出解放軍的包圍圈。
宋希濂為了掩護自己的兵力渡過長江,他在鎮(zhèn)鏡山加強了防御,并調集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那里,以此來阻擊解放軍挺進宜昌城。
宋希濂部署完之后,馬上帶著自己的家眷準備乘坐長江上游艦隊的“永綏”艦離開宜昌。
因當時南津關以北一帶高地多半已經被解放軍攻占,而且解放軍火力范圍已能控制江面,所以艦隊通過南津關的時候必然會遭到解放軍火力的阻擊。
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,宋希濂隱蔽在“永綏”艦的一間房艙里。
事情真的如他所料,當他的艦隊通過南津關關口一帶時,埋伏已久的解放軍開始以強大地火力打擊他的艦隊,雙方就這樣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(zhàn)斗。
這個時候正值長江的汛期,在南津關一帶,水流的速度比較大,戰(zhàn)斗的聲音和洶涌的長江水交織在一起,形成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。但是由于無法過江,所以敵人最后還是逃脫了,敵人艦隊慌忙離開了南津關。
7月16日天還未亮的時候,解放軍就剿滅了鎮(zhèn)境山的國民黨軍隊,打開了湖北宜昌的大門,宜昌城內的敵人慌忙逃竄。
解放軍隨即進了宜昌。重兵壓境敵人內亂
解放軍四野部隊攻占湖北宜昌、沙市之后,宋希濂便率領自己的大部隊乘坐大小船只,逃竄到巴東、五峰、慈利一帶。
這個時候,國民黨依然重用宋希濂,他和胡宗南一起,共同擔負蔣介石“固守西南”的重任。
宋希濂棄宜昌駐巴東后,便把陳克非的二十兵團設在巴東、野三關之間扼守水陸兩路險要。在江防上則配置趙援軍的兩個師,還在江北興山、秭歸、巴東之間,設立哨卡并構筑工事。
1949年8月中旬,宋希濂又把他的司令部由巴東移到了鄂西的恩施,地點在一所中學里。
一時間,山城恩施瞬間增加了許多軍政機構。
清江河東岸地區(qū)為邊區(qū)綏署、干部學校、一一八軍及其直屬部隊和第四補給分區(qū),軍政人員的家屬也分別住在城區(qū)和市郊。粗略估計市區(qū)新增加5000人,加上國民黨湖北省府的保安團隊和邊區(qū)綏署直屬部隊等,竟然達到了3萬人。
“國防部”人事司司長阮祺這時也來恩施為宋希濂打氣,說宋希濂是“黨國的臺柱”,希望他把西南大門看好。
不久,按照宋希濂的命令,鐘彬、陳克非兩兵團司令官和各軍、師長也都先后來到恩施地區(qū)。
和宋希濂來到恩施的還有第三兵團司令朱鼎卿,他曾經是湖北省主席,擁有一定的勢力。
兩個人在湖北雖然表面上很“團結”,就像一根繩子上的兩個螞蚱,但在背地里則是各搞一套,國民黨在湖北的軍隊因此出現了內訌。
朱鼎卿到達這里后,企圖擴充勢力,并以湖北保安團隊為基礎,先后擴充成為兩個軍。國防部人事司司長阮祺離開恩施去重慶不久,馬上宣布朱鼎卿為湖北省綏靖總司令。
這樣一來,朱鼎卿認為宋希濂是綏署主任,他是綏靖總司令,兩個人平起平坐,所以不再害怕宋希濂了。
朱鼎卿還在張振國的策劃下,秘密擬設置恩、巴警備司令部,內定張振國為警備司令,打算牽制宋希濂的軍事行動,以此增強自己的勢力。
宋希濂早就發(fā)現朱鼎卿背地里處處和自己過不去,便和自己的高級顧問商籌對策,提出讓一一八軍軍長陳希平出任湖北省主席,并密電國防部和行政院,后以陳希平在湖北省人物中聲望太低而不了了之。
后來,宋希濂又想以徐會之繼任,因為徐會之與他同是黃埔一期的學生,又任過戰(zhàn)區(qū)政治部主任,抗戰(zhàn)勝利后還擔任武漢特別市長多年,在湖北人事中有些分量。
宋希濂征求徐會之的同意后,馬上電令徐會之任川湘鄂邊區(qū)綏署中將副主任做為過渡,待徐會之到恩施后再任湖北省主席。
“國防部”很快就同意了宋希濂的決定。
徐會之在重慶一面準備到恩施上任,一面籌劃省政府的人事安排,因而遲遲未行。
不久,恩施情況有變,宋、徐的陰謀泡湯,直到恩施解放,徐會之還在重慶徘徊。
后來,宋希濂聽到朱鼎卿在秘密組織恩、巴警備司令部并內定張振國為警備司令的消息后,大為惱怒,說道:“朱雖是湖北綏靖總司令,但畢竟只是一個省的‘綏總’,而邊區(qū)綏署則總攬三省軍政實權,不言而喻自在一省之上。恩施雖是臨時省會,但也是綏署駐地,省府不能撇開綏署而密擬設置恩、巴警備司令部。”
于是,宋希濂就找到一一八軍軍長陳希平,要他把邊區(qū)綏署第五綏靖分區(qū)解散,然后盡快著手組織恩施警備司令部,宋希濂仍要陳希平兼警備司令,負責籌備一切,開辦費用全部由綏署撥給。
恩施警備司令部的組成如下:
司令:一一八軍軍長陳希平(兼);副司令:邊區(qū)綏署高參陳康黎(兼);參謀長:邊區(qū)綏署高參魏尚武(兼);辦公室主任:一一八軍參議王彬(兼)。另設置參謀組、副官組、政工組、軍法組、經理室、軍警督察組、警衛(wèi)連,附設憲兵區(qū)隊。
恩施全城從此進入戒嚴時期,并實行宵禁。
在這期間,每天入夜22時,恩施全城馬上路斷人稀,各街道口崗哨林立,巡邏隊到處亂竄,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。
至于軍政機關高級人員的公務往來等,則由警備司令部配發(fā)通行證。
宋希濂增設恩施警備司令部的主要企圖是為了控制恩施地區(qū)民間武力,恩施民訓工作做好了可以擴大到鄂西整個山區(qū),警備司令部的區(qū)域也可隨之逐漸擴展到巴東、建始、咸豐等縣。
宋希濂、朱鼎卿到恩施后,各自力求在軍政上擴大組織,雖然各不相謀,但在表面上還是虛與委蛇,以求協作,其做法是利用兩集團中一些人事關系從中周旋。
如宋希濂的親信教育長彭邁、綏署總務處長王秉文、副處長范宗義、一一八軍五十四師師長董惠、一二四軍六十師師長易瑾等,朱鼎卿方面有恩施縣長彭某、省銀行副行長范遂如等。
這些人既有軍校派系關系,又都是湖北人,所以兩個的勢力有一個短時期的協調合作。
宋希濂又另外派他的副參謀長羅開甲、一一八軍軍長陳希平每周到湖北省府召開軍政座談會,與朱懷冰、彭曠高(省民政廳長)、孫定超(綏總副總司令)等人縱談時局。
一天,陳希平到警備司令部對大家說,共軍西進宜昌后可能暫時會以守待攻。
宋希濂、朱鼎卿到恩施后,雖然敵人內部出現了內訌,但為了共同的利益,他們狼狽為奸,形成一個短時期的協調合作,繼續(xù)打算和解放軍進行對抗。解放軍開始圍殲行動
在我人民解放軍多路圍剿之下,敵人在鄂西做最后的掙扎,試圖繼續(xù)負隅頑抗。
1949年秋的一天晚飯后,宋希濂在綏署院內草坪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。
參會的有十四兵團司令官鐘彬、綏署參謀長顧葆裕、副參謀長羅開甲、一一八軍軍長陳希平和副軍長方墩、第四補給分區(qū)司令羅文山等,恩施警備司令部副司令陳康黎也參加了。
在這次會議上,宋希濂說他對宜昌、沙市的失守早已料到,所以早早做好了逃離的準備,因此,部隊轉移損失不大。
甚至說他放棄宜昌的目的,是為了集結兵力依險設營,誘敵深入。
接著,宋希濂他要大家談談對時局的看法。
陳希平分析了他的看法:
鄂西山地毗連川湘,西接云貴,地勢險要,是一個很好的反攻根據地,綏署應即召集各軍、師參謀人員和各團團附等組織一個參謀旅行演習,實地熟悉鄂西山川形勢,針對解放軍將西進的路線,依據地形部署兵力。這些人員演習完畢后,即賦予實地訓練部隊的任務,這樣才能長期應戰(zhàn)。綏署兵力分散在這廣闊的山地,只能作重點的防御,建始方面對巴東、野三關這一線應配置有力兵團扼守其間;來鳳方面是湘西入川的孔道,咽喉之地,不可不預為防范。
鐘彬很同意陳的說法,并認為各兵團初退入山地,須給以養(yǎng)精蓄銳和整訓的時機。
顧葆裕也在會議上做了分析:
與共軍作戰(zhàn)必須在政治、經濟上與軍事密切配合,恩施警備司令部要搞好地方治安和民眾組訓,經濟上除了設法開拓財源外,還應盡量籌積物資,做到自足自給,以便長期打算。
最后,宋希濂讓羅開甲依據座談情況擬訂實施方案。
會后,宋希濂于8月9日飛往重慶。
當晚,宋希濂拜見了西南軍政長官張群,又在10日拜訪了錢大鈞與楊森,然后和胡宗南通了電話,約定11日在漢中見面,商討和解放軍對抗的策略。
11日15時,宋希濂飛抵漢中,胡宗南親到機場迎接。
11日晚,從20時開始直到次日2時多,兩人就當前局勢和應對之策進行密謀。
和胡宗南商量了之后,宋希濂又回到了山城恩施。經常去干校對受訓學生講話,向他們灌輸反共思想。
1949年10月中旬,宋希濂集團留在湘西的張紹勛一二二軍和謝師在桑植、大庸一帶被解放軍全部剿滅,而且張紹勛被俘。
緊接著,湘西龍山瞿伯階來電稱,解放軍在殲滅一二二軍后,隨即沿龍山進襲來鳳,瞿伯階無力抗擊,已轉入深山打游擊去了。
這都是宋希濂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。
如果解放軍攻占了來鳳,那么他們逃往四川的退路就會被全部切斷,雖然在鄂西恩施只有一一八軍,但宋希濂也只好把一一八軍抽調過來一部分,馬上到來鳳去支援瞿伯階。
宋希濂送走一一八軍沒有幾天,某天夜里,他又接了二十兵團陳克非的電報:
電文稱:
解放軍江漢軍區(qū)李人林部由巴東繞道麻沙坪奇襲野三關后,迂回到兵團駐地高店子右后方的花草坪,有進窺建始和恩施之樣。沿公路線龍?zhí)镀?、大茅田的一二四軍顧葆裕部也被解放軍阻截,情況不明。
宋希濂接到陳克非的電報后,心里十分憂慮,他一個人在房間里來回走著,唉聲嘆氣。
“怎么辦……怎么辦……”
宋希濂不知所措。
他馬上讓副參謀長羅開甲趕快與陳克非通電話,了解那邊的具體情況,然而電話一直都沒有接通。
宋希濂一夜未眠,變得更加惶恐不安。
野三關失守的消息傳到恩施后,全城一片恐慌。
一天晚上,警備司令部參謀長魏尚武來到司令部說,解放軍部隊馬上就要到了,省府和綏總準備向利川方向撤退,軍用物資和眷屬必須在當晚撤離。
前線的情況越來越讓宋希濂擔心:建始、巴東的電話一直沒人接,國民黨一二四軍顧葆裕部從龍?zhí)镀?、大茅田撤走后,兩天沒有與綏署取得聯系。
宋希濂焦急萬分……
宋希濂準備讓顧葆裕的軍隊開到恩施接防,這樣,綏署才好撤離湖北轉移黔江,并要陳康黎將城防交顧葆裕接替,在未離開之前繼續(xù)維持恩施治安。
正在宋希濂要離開恩施的頭一天,國防部新派到邊區(qū)綏署任參謀長的陳以忠,由重慶飛來湖北恩施。
陳以忠向宋希濂轉達了蔣介石的命令,要宋希濂守住湖北恩施,萬一不行也要在黔、彭一帶依險設防,不能再退。
陳以忠與宋希濂見面后,看到綏署已作好撤退準備,便感嘆道:“早知是這樣,我大不該來了。”
而在這個時候,解放軍四野的各路大軍已經開始了圍剿行動。
宋希濂的部隊已似無籠韁的馬,完全失去了控制,士兵們放羊似的直往下垮。烏江渡口亂哄哄一片汽車搶著渡,軍品物資搶著運,人也爭著過,木船、汽艇根本無法開動,而且每船所規(guī)定的運載人數、物品大大超載,完全失去了控制。
至11月8日,將宋希濂集團之第十四兵團4個師圍殲于恩施以南、咸豐東北地區(qū)。爾后,乘勝前進,解放了川南廣大地區(qū)。
此役,計殲國民黨軍2萬余人。